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嗎?-談如何增加情緒的忍受能力

文章導覽

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嗎?-談如何增加情緒的忍受能力

最近社會的趨勢從過去的壓抑走向開放,我們也能藉此聽到不同族群的聲音,也慢慢學會了尊重與包容,去理解每個人的苦衷、每個人都有值得好好生活的權力。乘著這個便利趨勢,我們也輕易地能透過社群媒體表達自身的需要與情緒、直接地採取行動來減緩焦慮感,讓恐懼或不喜歡的事物消失,但人類情緒的發展似乎慢慢走向回頭路,少了許多機會去思考這些感受是來自於內心或是外在,更少了耐心與人溝通、理解衝突的機會。

在嬰兒的早期階段,情緒仍是一個整體的狀態(Global state),只有「有」或「無」(All or none)的區分(例如:我現在有情緒,但還不知道是什麼情緒),接著慢慢發展成能區分我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(例如:知道現在是心情好,還是心情不好),再來則是分化出感覺(Feeling)或知覺(Sensation)的差異(例如:是「痛」讓我覺得不開心,而「痛」是生理的感受,與「痛苦的情緒」並不相同;痛是來自於「環境所造成」,痛苦的情緒則來自於「內在」)。

上述的情緒發展歷程,讓人類有能力將情緒視為一種訊號,而不是一種必須趕快緊急處理的生理狀態(例如:有些不舒服的感受,可能是我們自己心裡的想像,而非環境中的威脅,若是我們能夠區辨這兩者的不同,那我們就比較能夠忍受情緒、瞭解不是每個不舒服的感受都必須要立即處理),這也是情感忍受力(affect tolerance)的主要概念。

處在現代的我們,可能很容易有些感受,但沒有機會與時間去分化(differentiate)這些感受,這些感受可能會結合著焦慮與憂鬱,然後接著用一些自動化的方式(例如:成癮行為),想要立即去解除這些不舒服。如果可以的話,我們能用以下的方式增加情緒的忍受力:

1. 具體地把情緒說出來或寫下來、使用語言表達感受。

我們可能在感受到不舒服後,沒能好好想想發生了什麼事情。我們可以試著嘗試去分析與理解情緒,讓情緒找到源頭,例如:「當你覺得挫折的時候,是因為沒辦法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嗎,或是不滿意自己的表現呢」。

2.分餾情緒。

當我們感到害怕或焦慮時,經常沒有機會或是抗拒去面對這些不舒服的感覺,而是用逃避、否認或外在歸因、認為那是別人的問題。我們的煩惱就如同紊亂的毛線球錯綜複雜,需要好好梳理、勇敢地看看當中害怕的是什麼,或許我們的害怕更多是來自於想像,而非現實的恐懼。

3.讓感受從身體到心裡。

在診間常會聽到長輩主訴胸口悶悶的,或是小孩子說肚子痛、不想去上課,在臨床上我們很容易會聯想到或許有其他的原因,但難以用口語表達,身體會藉由感覺或不適來告訴我們。試著安靜一段時間,聽聽身體告訴你的事。

最後,增加情緒的忍受力並不是要去忍耐一切感受,而是除了立即地發洩情緒以外,還有機會與彈性去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,或許有其他的選擇,畢竟轉念思考也不是一件容易或瞬間可達到的事情,需要經常地練習。

分享這篇文章給更多人

文章導覽

Logo Vertical
兒童/青少年/成人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

我們從醫院走入社區,希望透過溫暖放鬆的場地與長年的心理治療、評鑑經驗,為每一個到訪的家庭,提供可靠的支持與專業的服務。

你可能也喜歡